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拓展学术视野,7月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张继焦研究员应邀来校,围绕“中国式‘国家—民族’理论”作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研究基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主持,研究基地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讨论。
张继焦研究员指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存在研究重心偏向“民族”维度、忽略“国家”层面的现象。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系统分析发现,2017至2023年间,超过39%的研究聚焦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等议题,而对国家认同、治理体系等核心问题关注不足。这一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界对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路径依赖,亟需构建能够体现中国历史逻辑与制度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
在讲座中,张继焦研究员系统阐述了其提出的“中国式‘国家—民族’理论”。他指出,中国历史传统体现出“国家优先于民族”的内在逻辑,这与西方“民族建构国家”的路径存在本质差异。他提出“伞式社会”模型,将国家比作伞柄,各民族比作伞面,强调国家在结构上起主导作用,各民族在统一框架内实现共生共荣。这一理论强调国家统一、政治整合与各民族的协调发展,是一种服务整体国家利益的“新国家主义”。在中西理论比较方面,他以苏格兰、加泰罗尼亚等案例为例,指出西方“民族优先”逻辑在治理中易引发认同分裂和分离倾向;而中国的制度设计,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事务分类管理机制,有效巩固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团结。他特别批驳了“新清史”学派关于边疆与中原割裂的观点,指出中国边疆自古就是“大一统”国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化”进程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讲座结束后,基地副主任吴会蓉教授、王贝教授、余颖杰与李鹏飞老师,分别就自身研究中的疑问与张继焦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围绕研究路径、材料选择与理论创新等逐一进行回应,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开阔的理论视野。
冯永泰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专家报告视角独特、理论深邃,对深化学界对国家与民族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张继焦研究员始终关注重大现实问题,致力于构建具有自主性和解释力的中国学术体系,体现了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理论自觉。同时,他从中国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中提炼理论逻辑的方法论思维,为铸牢基地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深入发展拓展了新的路径。
此次讲座是西华大学“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基地将继续围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相关链接:张继焦研究员简介
张继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法人代表兼副会长,中国民族研究联合会副会长,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第十一届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