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基地承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

作者:周家豪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9

 202575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历史、现实与未来”为主题,围绕抗战史的重大议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开展了高质量、多角度的研讨与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深远的现实关怀。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史学会、西华大学主办。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段超教授、西华大学党委书记靳敏教授、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蔡钦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万远英主持开幕式。


段超在致辞中指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民族史学会的使命担当。要通过抗战史的研究,推进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构建;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优越性;要在总结抗战胜利历史经验、传承弘扬抗战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段超教授致辞

靳敏代表学校向参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重塑了世界格局,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馈赠,至今仍在滋养着新时代的中国人。西华大学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大学,学校的命运始终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学校将践行大学的使命和担当,致力做学术研究的深耕者、文化记忆的传承者、价值引领的创新者。希望以此次学术研讨为契机,在回望中坚定初心,在研究中升华认识,在实践中传承精神,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西华大学党委书记靳敏教授致辞

 蔡钦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各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增进了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核心地区,不仅是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更是抗战精神的生动见证地。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入发掘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经验,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中进一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希望各位学者发挥专业优势,多为四川民族工作建真言、献良策,助力四川民族工作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蔡钦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段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继焦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奠定了大会高远的学术基调。

段超教授以“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史料的整理和利用”为题,围绕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整体性及增强中华民族力量等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容,解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史料体系及史料体系的整理方法,并从六个维度概括总结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的重要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段超教授作主旨报告

张继焦教授以“日本侵华时期采取的‘三光’政策的险恶动机及其破坏性影响为题,从军事、经济、政治、心理及外交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日军侵华时期采取“三光”政策的险恶动机,从人口灾难、经济真空、社会结构碎裂、文化生态摧残及心理侵害等方面剖析其多维破坏性影响,从生产自救、群众防御、游击升级、统一战线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民众与抗战力量的应对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主题论坛中,专家们从“抗战精神教育”“边区土司抗战贡献”“敌后通讯整合”到“物质技术史的抗战维度”“纪念政治与文化传播”等多个视角,勾勒出民族团结在国家存亡时刻的多元实践,特别是关于四川抗战遗址保护、抗战记忆重构的研究,凸显了川渝地区在国家抗战中的独特价值。

西藏民族大学温文芳教授以《新时代西藏高校加强“抗战”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的为题,西南民族大学张世均教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云南潞江土司对滇西抗战的贡献及其影响》为题,四川省委党校王春英教授以《试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济难民的方针策略》为题,西华师范大学朱华教授以《论抗战时期新华社对敌后根据地通讯社的整合》为题,电子科技大学刘宗灵教授以《从物质技术史的视角探寻抗战史研究的新思路》为题,四川师范大学黄天华教授以《“窃国”与“护国”:民国时期各方纪念云南起义的意蕴》为题,四川旅游学院吴小莉教授以《精神传承视域下四川抗战遗址保护优化机制研究》为题,四川大学何志明副教授以《深化抗战史研究的“反弹琵琶”路径:以南下干部历史记忆为中心》为题,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马磊以《邦达昌家族的国际商贸活动对战时物资通道的贡献(1940—1945)》为题,西华大学吴会蓉教授以《新发现美国入华盟军希尔少校抗战档案整理与研究》为题,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各位专家学者立足前沿、视角独特、观点深邃,为开展相关研究打开了新思路,创新了研究方法。

西藏民族大学温文芳教授

西南民族大学张世均教授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王春英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朱华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刘宗灵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黄天华教授

四川旅游学院吴小莉教授

四川大学何志明副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马磊副教授

西华大学吴会蓉教授

 此次会议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及研究生论坛,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逻辑、西南区域史的多样面貌,到抗战记忆在当代青年一代中的承续路径,展现了当代学界在史料挖掘、理论提升与价值转化方面的深耕与拓展。青年学者踊跃发言,表现出强烈的学术敏感与现实关切,为相关研究注入了鲜活力量。

 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分论坛中,专家学者围绕抗战记忆建构、民族意识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伟大抗战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基地成员边宏宇以《求同存异:二战反法西斯同盟的当代启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题、余颖杰以《抗战时期凉山调查报告中的中华民族认同叙事与实践》为题、赵晨韵以《历史语境、生成逻辑与民众回应:抗战时期西南报刊的“中华民族”观念建构》为题、贾强以《他乡、故乡与民族形式的大都会:战时成都形象的三重书写》为题,分别进行交流发言。

 在“西南区域史与其他研究”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以西南地区为主要研究地区,对贵州清水江流域买卖契税、华西边疆研究所的藏学研究、四川及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在“研究生论坛”中,来自多所院校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对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

分论坛三

 大会闭幕式由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教授主持。各分论坛代表对研讨情况作了简要小结,西华大学“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熊征教授对学术论坛进行了总结,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秘书长肖超宇副研究员代表赵天晓会长向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敬意,向承办单位及会务组老师、同学大力支持与无私奉献表示感谢,期待与西华大学等高校机构继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与其说这是一次纪念会,不如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集体思考,我们将以史为鉴,以学为桥,守望共同记忆,肩负时代使命!”此次研讨会通过多维度研讨,在抗战史料整理、精神内涵挖掘及区域史研究等方面形成丰硕成果,充分展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活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铭记抗战,不是停留在记忆的表层,而是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历史中汲取团结的智慧、精神的力量与行动的指南。抗战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的精神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每一位学人应当自觉承担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责任。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华大学“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学院“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及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承办。

                           



责编:杨秦文

编审:王贝